指标的恶意
首先,我们得正视这个问题:用指标来指导感情关系简直是自找麻烦。统计数据可不会让人心动,它们太死板了。如果数学真是解锁约会成功的钥匙,那数学家早就称霸Tinder了。那些用统计数字来预测成功概率的指标,剥夺了人类最基本情感过程的灵魂,把我们从站在未知边缘、勇敢一跃时感受到的那种惊奇感给扼杀了。指标是我们用来逃避这种冒险不安的方式。
我们不该把爱变成一个无菌、无风险的避风港,在发出“必须高大、黝黑、帅气”或“你得是顶级辣妹”这样的要求清单前,就把自己塞进一个温暖舒适的小角落。不,约会和爱情不该是这样的。人类进化出的吸引力不是纯理智层面的东西(是的,列出我们所谓的“偏好”清单就是理智的表现)。坠入爱河也好,和某人共赴巫山也好,应该是一场偶然的狂想曲,星星恰好对齐,带来“永恒”或“仅此一夜”的联结。
误导性的测量
用“配偶价值”指标有个大问题:太多东西是测不出来的。那些因为某个小众音乐类型或对玄学诗歌的独特痴迷而走到一起的人怎么办?我们可以用问卷调查来测收入、教育水平和别人眼中的吸引力,但我们没法测艺术带来的情感冲击。
科学测量的是大类,比如我们是否热爱体育或流行音乐,却牺牲了具体性。比莉·艾利什和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未必会因为“流行音乐”这个大类而产生共鸣。两个体育迷如果支持对立的球队,也不会一见钟情。敌对球队粉丝的厌恶,和流行音乐迷的冷漠,不该被同等对待。测量掩盖了情感的强度。
把“配偶价值”这个概念套用到人类身上,问题更多。大多数研究靠的是自我报告的配偶价值,这让它变得超级主观。在自我评估的问卷里,自尊心高的人往往给自己打更高的配偶价值分,但这可能跟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完全不符。
在一篇论文里,研究者描述了几项试图验证一个由四个问题组成的“配偶价值量表”(MVS)的研究。参与者需要在1到7的范围内评分。问题包括(我没开玩笑)“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吸引力?”和“总体来说,你觉得自己是个多棒的对象?”。
有些研究把“更高的配偶价值”和更高的关系满意度联系起来,但那些觉得自己是优质对象的人往往表现出高自尊,而高自尊又和更高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正相关。所以,这里的关键其实是自尊,而不是所谓的配偶价值。
大脑的恶作剧与爱情的联想
基于“经典”配偶价值特质——吸引力、地位/资源、美貌——去追求高价值伴侣,也许对一夜情有效。可惜,人类不是那种在丛林里偶遇、闻到彼此信息素就立刻交配的物种。平均来看,在一段关系、短暂邂逅或“朋友带福利”的情况开始前,男性对自己心仪的对象已经有大约一年的了解。尽管外界对“勾搭文化”有太多恐惧和愤怒,但在青少年中,据说只有6%的性伴侣是在亲热前互不相识的。
我们收集到的关于某人的信息,都会通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被过滤——我们的大脑就是那狡猾的三斤重小骗子。它会捉弄我们,让我们相信它想让我们相信的东西。它把我们引向危险的路,却声称这是为了我们的安全。觉得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很安全,因为他们社会地位高、基因优秀或被周围人尊敬?这其实是我们大脑把我们直接开下悬崖的方式,还在我们耳边低语:“别担心,我给你系好了安全带。”
这常被解读为我们总会爱上那些有地位、魅力或名望的人。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消极偏见,我们更容易对人做出错误的负面假设,而不是正面的。消极偏见是我们天生倾向于假设最坏的情况——我们进化到高估风险。威胁性情景比积极情景更能打击我们。这是我们社交情感大脑特别脆弱的地方。
情感的反复无常
“配偶价值”约会的致命弱点在于情感的波动。我们是关系性生物,会根据与某人的经历调整对他们的看法。Eastwick和Hunt把关系视角融入配偶价值概念,研究了认识六个月的同学。是的,他们的对象是大学生,虽然这不是最理想的样本,但也不至于让研究结果没用。
他们发现,关系动态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伴侣是否拥有经典的配偶价值特质,比如活力/吸引力、地位/资源和受欢迎程度——也就是说,我们通过预设的筛子过滤这些所谓的特质。你说的话不一定是被听到的。谁能想到更好地了解一个人会改变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呢(讽刺)?
他们还发现,我们倾向于用看待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别人。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善良又开放,就会把这些品质投射到伴侣身上。约会教练常说“你吸引你所散发的”,但更准确的可能是**“你被你在别人身上看到的自己的部分所吸引”**。
在研究中,当参与者彼此认识时,他们最初对谁是理想或不理想伴侣的看法差异很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对谁是宝贵伴侣的看法变了。配偶价值评分相似的人并不更倾向于认为彼此是好伴侣,这表明“配偶价值相似的人会配对”的笼统想法顶多是肤浅的。
在模仿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人们有机会相互了解和互动,浪漫偏好是可塑的,这并不意外。当我们花更多时间熟悉某人时,更有可能注意到之前没察觉的特质。
对美貌、年龄和社会地位等特质的固有认知,被以约会应用为中心的约会文化强化了。在这些应用上,你在见到某人前只能根据几张照片和(希望有)几行通常写得很烂的简介来猜测。你只能对某人的生活方式、个性和作为伴侣的潜力做出草率的刻板印象。把这些刻板印象当作安全的约会建议来卖,至少是虚伪的。
恐惧与爱
在试图破解什么造就伟大伴侣的背后,是强烈的恐惧。我们害怕失望、受伤,害怕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错的人身上。我们紧抓关于年龄、美貌和地位的公式化理想,却对现实视而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而令人向往的特质,也会被他人身上独特而令人向往的特质吸引——因为我们觉得展示和发现这些特质所需的时间和努力是浪费。
我们寻求安全的路,因为我们怕受伤。我们害怕坠入爱河会让我们站在聚光灯下——是的,爱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信仰——但它不必让我们失去希望和惊奇感。